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提出了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推进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团队刘军梅副教授课题组调研了多家为制造业数字化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企业,发现高等院校供给的人才难以满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现有数字人才青睐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企业自己无力培养数字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团队结合发达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完善我国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急需的三种类型人才
“桥梁型”的跨领域复合人才。面对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如果只懂技术,对制造业行业的垂直应用缺乏深入理解,会导致通用架构、算法等无法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调研普遍发现,懂技术的不懂业务,懂业务的不懂技术,二者无法实现良好协助。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目前最紧缺的就是为制造业企业发现数字化转型切入要点的同时能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的复合型人才。
具备数字化思维,有执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数字转型是一个新趋势新潮流,要求制造业数字人才能在模糊的情景中基于数据寻找到确定性,能够敏锐地觉察行业、企业中的数据变化,能透视数据变化探寻出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能够有持续自我提升的动力,基于数据动态有新思路和新想法;调研发现,企业将IT人才培养为生产型人才相对容易,但要把生产型人才培养为有数字化思维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则十分困难,企业也难以承担高昂的培养成本。
多层次的数字技能架构搭建与维护人才。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领导者和管理者要能够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决策和日常管理;业务人员要能够熟练使用数字工具。调研发现,很多转型企业都急需能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相关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和维护,实时关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数字化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的人才。
二、我国制造业数字人才的缺口与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
我国制造业数字人才数量缺口巨大,现有人才分布不均。未来5年,云计算预计需要近150万名工程师、近100万名安装调试人员;无人机驾驶员、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系统人才更加紧缺。清华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调研发现,我国数字人才主要集中在产品研发领域,高达87.5%,而数字化运营人才只有7%,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等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人才只占比5%。从数字人才的产业分布格局来看,数字人才在金融领域集中最多,其次是教育、媒体通讯、医药、公司服务,再次才是制造业和农业。
高等院校对制造业数字人才的培养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企业自己培养面临的难题众多。当前国内各院校面临着一系列数字人才培养的共性难题,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院校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不高,缺乏优质数字化教学内容资源;教师缺乏数字化实践经验,实践指导能力有限;数字化实践项目数量少,知识覆盖面窄,综合应用技能不足,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差。调研发现,企业自己培养面临着培训周期长、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老化陈旧,培训出的人才不符合数字化发展要求等众多难题。
青年一代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意愿不强, IT人才青睐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调研发现,新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认为制造业工人是待遇和工作环境较差的“蓝领”,普遍不愿意到制造业企业就业;制造业目前所能吸纳的人才在数字能力方面的可塑性不高。而专业IT人才的收入普遍较高,利润微薄、实力较弱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无法与资金雄厚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竞争IT人才。
三、发达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和人才培养的举措
德国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和工会联合起来,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顾问支持,帮助企业量身定做人员配置计划,推广双轨制(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数字化知识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和提升技术工人的“数字能力”。
新加坡自2007年起通过一项投入7600万新币的计划来吸引新一代工程人才,确保能够稳定输出训练有素的精密工程人才,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0名拥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精密工程产业受到培训和聘用。2012年,新加坡又推出了一项投入5200万新币的精密工程业职业培训计划。
美国则2014年推出了“学徒计划”,由美国劳工部拨款5亿美元资助社区学院和雇主合作,设立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的培训项目;同时,劳工部再投入1亿美元用于IT、医疗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学徒培训扩大计划。
英国将数字技能融入教育,使编程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实施免费的数字技能培训,并投资2000万英镑设立机构提高英国数字技能培训的质量,开发通用的数字技能语言,使科技产业界能够明确表明其所需要的数字技能,而学校的学生也能够理解其数字职业生涯。
四、政策建议
有条件的地区,中专、高职等学校要开始普及计算机编程课程。随着低代码、零代码技术的问世和普及,只要有基础的IT知识就能够让制造业各工种、各岗位上的工人轻松参与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从长远看,在中高职院校普及计算机编程、大数据等课程至关重要。
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联动。建议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设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开设硕士、博士站点以及博士后工作站,设立专家资源库,深化校企合作,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联动,使企业、社会、政府、学校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高校与产业园区合作,让大学生有机会在产业一线得到锻炼,让各类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接触到前沿的制造业发展成果,打造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数字化人才。
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数字化人才培养规划。建议各级政府以行业协会为抓手,分产业、分领域、分岗位做好对数字化人才需求的预测,测算人才缺口,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计划;从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求出发,做好数字化人才的评估体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刘军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李诗涵
大唐智联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尹秀芝
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章 元